“我从沙堆里寻得了一块动物头骨化石,宛如是恐龙的,你们速来看看吧!”昨日上午,家住未央区草滩镇苏席村的崔先生打来电话。
昨日下昼,记者见到了崔先生所说的“龙”骨。它长约43厘米,宽约23厘米,是一块动物的上颌骨,把握各6颗牙齿,头顶骨、下颌骨和两侧犄角缺失。上面“沾”着的沙粒曾经和骨头融为一体,还布满了沙锈,用手敲起来硬国国的,重17.6公斤。“家里盖房呢,从灞河干拉回来一车沙子,没思到从内里挖出一块头骨化石,当时上面布满了沙锈。”崔先生笑着说,“这块头骨是从40多米深的沙坑中挖出来的,距灞河河心有一公里远。”“不或许是恐龙化石,恐龙生涯正在7500万年前,渭河道域就没有如此的地层。开始判决这是一块牛头骨化石,有3万至5万年史乘,因两侧犄角缺失,还不行判定本相是原始牛依然水牛的头骨。”陕西省考古研讨院动物考古专家胡松梅说明,牛、马等动物的骨头化石,通称为“龙骨”。“崔先生带来的这块化石较为常见,但仍有必定的保藏和研讨代价,能够将它交给文物部分或天然博物馆来稳当保管。”胡松梅提倡。 本报记者 周金柱 练习生 王浩然 开头:华商报
QQ客服
电话咨询
027-87462688
电话咨询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至18:00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