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21日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主题为“癌症防治共同行动”。今(14)日,重庆市癌症中心、重庆市肿瘤防治办公室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重庆市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针对肺、肝、胃、大肠、食管、乳腺、宫颈、子宫、卵巢、前列腺、甲状腺以及淋巴系统12种常见恶性肿瘤,分析高危人群,给出筛查建议和预防措施。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350万,死亡病例超过200万。重庆市癌症中心和重庆市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表示,目前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癌症还是一种慢性疾病,可防可控。世界卫生组织就曾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可以预防的癌症就是要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切断致癌的过程和途径。”吴永忠说,肿瘤的发生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往往需要数年到数十年,这给予了我们防癌的最佳机会。
“即便一些癌症无法避免,但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及早癌,也是可以治愈的。”吴永忠说,例如早期乳腺癌,五年生存率可以高达95%以上;早期甲状腺癌,五年生存率几乎可达100%;即便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肺癌、直肠癌等,早期发现经过科学规范的治疗,五年生存率也在90%以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发布《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也指出,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规范的防癌体检能够早期发现癌症,早诊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关键。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周宏说,早期预防和早期筛查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重要的两大癌症防控策略。
周宏介绍,《指南》结合了重庆地区肿瘤发病的情况,由19位重庆市肿瘤防治科学传播专家团成员共同讨论确定。《指南》从高危人群、筛查建议、预防措施等方面全方位介绍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12个癌种相关科普知识。民众可以通过知晓相关癌症危险因素,警惕相关疾病症状和危险信号,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加体检和癌症筛查,降低患癌风险,实现对大部分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
1、定期肿瘤筛查。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是有效手段,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1次;非高危人群每2年检查1次。发现肺部小结节或毛玻璃样改变的病灶,要定期随访,咨询肺癌专家门诊
2、高危人群:无肠道报警症状者,建议40岁开始每年1次大便隐血检测,每2年1次结肠镜检查。有肠道报警症状者,立即专科就诊
(注:肠道报警症状即有便血、肛门坠胀、粘液便、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变细等肠道症状两周以上者)
1、一般女性:40-70岁每半年超声检查,每1-2年1次乳腺X线次乳腺X线岁起每半年超声检查,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必要时乳腺磁共振检查、BRCA基因突变检测
2、高危人群:甲胎蛋白检测阳性,每2~3个月检查1次,必要时CT、多模态磁共振检查;甲胎蛋白检测阴性,可进行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和血浆游离微小核糖核酸的检测
高危人群应立即接受1次色素胃镜检查。如无异常,建议每2年1次普通胃镜检查。如检查异常,建议每年1次色素胃镜检查
1、内镜筛查:高危人群应接受1次色素胃镜检查。如无异常,建议每2年1次普通胃镜检查。如检查异常,建议每年1次色素胃镜检查
2、有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及相关基因携带者
2、绝经前子宫内膜厚≥10mm者,绝经后子宫内膜厚≥5mm者结合临床症状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和/或诊刮
3、PSA或直肠指诊异常,需要进一步经直肠前列腺超声/前列腺核磁共振检查,仍怀疑前列腺癌病例需要经过前列腺穿刺活检最终确诊
高危人群,每年1次全身浅表淋巴结和腹部肝脾触诊,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腹部(肝、胆、胰、脾、肾)彩超和腹腔淋巴结超声检查、血常规检查
QQ客服
电话咨询
027-87462688
电话咨询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至18:00留言咨询